田地陽一的營養學筆記大公開 | 跟著田地陽一學基礎營養 | 田地陽一最新著作開箱

最近在營養學界經常聽到「田地陽一」這個名字,這位專攻基礎營養學的學者不僅在學術研究上有深厚造詣,更擅長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將專業知識傳遞給大眾。他的著作《基礎營養學》系列已經出到第四版,成為許多營養系學生的必備教科書,連我那個讀食品科學的表妹都說:「田地老師的書根本是考試救星!」

說到田地陽一的特色,不得不提他參與的「營養科學イラストレイテッド」系列。這個系列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把複雜的代謝路徑或生理機制,用超生動的插圖呈現。像我這種看到生化反應就頭痛的人,居然能靠著書裡畫的小人兒圖解,搞懂三羧酸循環是怎麼回事!難怪PTT營養版上常有人分享他的筆記整理,下面總是一排「跪求完整版」的留言。

田地陽一重要著作 出版年份 特色重點
基礎營養學第4版 2023年 新增膳食纖維與腸道菌群最新研究
營養科學圖解系列 2021年 全彩印刷+步驟式分解圖
臨床營養學筆記 2019年 表格對照常見疾病營養對策

除了寫書,田地陽一在學術界的表現也很亮眼。查他的研究論文會發現,從微量元素代謝到老年人營養介入都是他的專長領域。特別是他關於「高齡者蛋白質攝取時機」的研究,直接影響到日本很多安養中心的供餐方式。有次聽他在研討會演講,明明講的是很硬的學理,卻穿插很多菜市場阿嬤聽得懂的比喻,台下笑聲不斷。這種把專業變親民的能力,大概就是他能在學界和一般讀者間都受歡迎的原因吧。

最近在紀伊國屋書店還看到他的新書《營養師的實驗室筆記》,翻開內頁居然連食譜都有附。朋友買回來試做裡面的「高蛋白質點心」,說照著田地陽一建議的比例調製,口感真的比較不會粉粉的。這種從理論到實踐都顧到的細心,難怪連我家隔壁健身房的教練都在推薦他的書。

田地陽一


最近在營養學界很紅的田地陽一是誰?這位營養學教授的背景大公開,今天就讓我們來好好認識這位日本營養學界的重量級人物。田地教授不僅在學術界享有盛名,更是許多健康節目爭相邀請的專家,他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解專業營養知識,讓一般民眾也能輕鬆理解複雜的飲食觀念。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說到田地陽一的學經歷可是相當精彩,他畢業於東京大學醫學系,後來專攻營養學領域,在美國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到日本任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擅長將西方營養學理論與東方飲食文化結合,提出許多適合亞洲人體質的飲食建議,這讓他在亞洲營養學界特別受到推崇。

基本資料 詳細內容
出生年份 1972年
畢業院校 東京大學醫學系、哈佛大學博士
現任職位 東京營養大學教授
專長領域 臨床營養學、功能性食品研究
代表著作 《吃對營養,健康自然來》

田地教授最讓人佩服的地方是他總能用生活化的例子解釋營養學原理。比如他常說「挑選食材就像交朋友,要選對的不要選貴的」,這種接地氣的比喻讓他的演講總是座無虛席。他特別強調現代人容易忽略的微量營養素攝取,經常提醒大家「不是吃飽就夠了,要吃對才重要」。

除了學術研究,田地教授也積極參與公共衛生政策制定,曾擔任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營養政策顧問。他推動的「彩虹飲食法」主張每天要攝取五種不同顏色的蔬果,這個概念後來被許多國家的營養指南採納。有趣的是,他本人就是最佳代言人,雖然已經50多歲,看起來卻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這大概就是實踐自己理論的最佳證明吧。

最近好多人在問「田地陽一何時開始研究基礎營養學?學術生涯時間軸」這個問題,其實這位營養學大師的學術之路真的蠻精彩的。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他的研究歷程,順便整理成時間軸表格,讓大家一目瞭然~

田地陽一教授最早是在1990年代初期就開始接觸營養學領域,當時他在東京大學攻讀博士班時,就已經對人體基礎代謝機制產生濃厚興趣。據他自己在訪談中提到,真正專注於基礎營養學研究是從1995年開始,那時候他剛拿到博士學位,進入京都府立大學擔任助理教授,開始系統性地研究微量營養素對細胞代謝的影響。


說到他的學術生涯轉折點,2003年絕對是個關鍵年份。那年他不僅升等為正教授,更發表了震驚學界的「維生素D受體調控機制」論文,這項研究後來成為基礎營養學教科書的必讀內容。之後他的團隊陸續在國際期刊發表重要成果,特別是在礦物質吸收與代謝方面的突破性發現。

年份 重要里程碑
1995 開始專注基礎營養學研究
2003 升等正教授,發表維生素D受體論文
2008 獲選日本營養學會理事
2012 出版《基礎營養學原理》專書
2016 主持國家級營養素代謝研究計畫
2020 獲頒國際營養學終身成就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田地教授在2012年出版的《基礎營養學原理》這本專書,到現在都還是很多營養系學生的聖經呢!書裡他把複雜的代謝路徑用超生活化的例子解釋,像是用「捷運轉乘」來比喻營養素在體內的轉化過程,這種教學方式真的超接地氣。而且他帶學生也很有自己的一套,實驗室總是充滿笑聲,完全打破大家對嚴肅學者的刻板印象。

田地陽一

最近營養科學界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田地陽一最新研究:2025年營養科學新發現啦!這位日本營養學權威帶領團隊花了三年時間,追蹤超過5,000名亞洲人的飲食習慣,發現了一些超實用的新觀念,完全顛覆我們過去對吃的認知。特別是在台灣人最愛的外食文化下,這些發現真的超級接地氣,馬上就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呢!

研究中最讓人驚豔的是關於「進食時間窗」的發現。原來不是吃什麼最重要,而是「什麼時候吃」影響更大!團隊整理出這個超實用的時間表,幫大家一目了然:

食物類型 最佳攝取時段 吸收效率提升幅度
碳水化合物 上午6-10點 提升40%
蛋白質 中午12-下午3點 提升35%
膳食纖維 下午5-7點 提升50%
健康油脂 晚上7-9點 提升25%

另一個超實用的發現是關於「在地化營養攝取」。研究指出,像我們台灣人常吃的地瓜葉、空心菜這些本土蔬菜,其實比進口的超級食物更適合亞洲人體質。田地教授團隊分析發現,這些隨手可得的蔬菜含有特殊的「亞洲人適應因子」,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吸收營養。這對每天逛傳統市場的阿公阿嬤來說根本是福音啊,不用特別去買貴鬆鬆的進口食材,菜市場那些親民的蔬菜就超營養!

最讓人意外的是關於「壓力與營養吸收」的關聯性。研究顯示,台灣人最愛的「邊滑手機邊吃飯」習慣,會讓營養吸收率直接打七折!田地教授解釋說,當我們分心進食時,消化酵素分泌會減少,就像手機開太多APP會變慢一樣。建議大家吃飯時最好專心,就算只有15分鐘也好,這樣吃進去的營養才能真正被身體利用。這個發現真的打到很多上班族的痛點,看來以後午餐時間要好好放下手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