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星體種類你都認識嗎? | 天文新手必知的5種星體 | 原來星星有這麼多種!
宇宙中嘅星體種類真係多到數唔晒,從細細粒嘅行星到巨大嘅星系團,每一種都有佢獨特嘅魅力同特性。今日就同大家分享下常見嘅星體分類,等各位對呢個浩瀚宇宙有更深入嘅了解。
首先講下最常見嘅恆星,佢哋係宇宙中最基本嘅發光天體,好似我哋嘅太陽就係一個典型例子。恆星主要靠核聚變反應產生能量,根據質量同溫度唔同,會呈現出唔同顏色,由藍白色嘅高溫恆星到紅色嘅低溫恆星都有。而當恆星走到生命盡頭,可能會變成白矮星、中子星,甚至係神秘嘅黑洞。
行星就係圍繞恆星運行嘅天體,我哋生活嘅地球就係其中之一。行星可以分為類地行星(岩石行星)同類木行星(氣體巨星),前者好似水星、金星咁,主要由岩石同金屬組成;後者好似木星、土星咁,主要係氣體同液體構成。近年科學家仲發現咗好多系外行星,真係令人大開眼界。
以下係幾種主要星體類型嘅簡單比較:
星體類型 | 主要特徵 | 常見例子 |
---|---|---|
恆星 | 自行發光發熱,進行核聚變 | 太陽、天狼星 |
行星 | 圍繞恆星運行,唔會自行發光 | 地球、木星 |
衛星 | 圍繞行星運行嘅天體 | 月球、木衛二 |
小行星 | 細小嘅岩石天體,多數位於小行星帶 | 穀神星、灶神星 |
彗星 | 由冰同塵埃組成,接近恆星時會形成彗尾 | 哈雷彗星 |
除咗上面提到嘅星體,宇宙中仲有好多其他有趣嘅天體。星雲就係其中一種,佢哋係由氣體同塵埃組成嘅雲狀結構,有啲係恆星誕生嘅地方,有啲就係恆星死亡後嘅殘骸。而當大量恆星聚集埋一齊,就會形成星團,可以分為疏散星團同球狀星團兩種。再大啲嘅結構就係星系啦,我哋嘅銀河系就包含咗數以千億計嘅恆星。
講到星體組成,其實都幾有趣。恆星主要係由氫同氦組成,而行星嘅成分就複雜好多,有岩石、金屬、氣體、冰等唔同物質。好似木星咁嘅氣體巨星,大氣層主要係氫同氦,但核心可能係重元素;而地球咁嘅岩石行星,就有豐富嘅硅酸鹽礦物同鐵鎳核心。呢啲組成差異,正正就影響咗星體嘅演化同特性。
什麼是星體?天文學家教你認識基本分類
大家抬頭看夜空時,那些閃閃發亮的光點其實都有各自的身分證喔!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些天體的基本分類,讓大家以後看星星更有感覺。在天文學中,星體主要分為恆星、行星、衛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體這幾大類,每種都有自己獨特的特徵和故事。
先來說說最常見的恆星,像我們的太陽就是典型的例子。恆星會自己發光發熱,因為內部持續進行核融合反應。而行星就不一樣了,它們靠反射恆星的光才會被我們看見。太陽系裡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這些都是行星,它們繞著太陽轉,而且不會自己發光。衛星則是行星的小跟班,像是月球就是地球的衛星,乖乖繞著地球轉。
下面這個表格幫大家整理幾種主要星體的特點:
星體類型 | 主要特徵 | 例子 |
---|---|---|
恆星 | 自行發光發熱,核心有核融合反應 | 太陽、天狼星 |
行星 | 不發光,繞恆星運行,有固定軌道 | 地球、木星 |
衛星 | 繞行星運行,體積較小 | 月球、木衛二 |
小行星 | 小型岩石天體,多在火星木星間 | 穀神星、灶神星 |
彗星 | 由冰和塵埃組成,有明顯尾巴 | 哈雷彗星 |
流星體 | 進入大氣層燃燒的小天體 | 流星 |
再來講講比較特別的彗星,它們像是太空中的髒雪球,主要成分是冰、塵埃和小岩石。當彗星靠近太陽時,受到熱力影響會形成長長的尾巴,這畫面超壯觀的!而流星體就是那些闖入地球大氣層的小傢伙,因為摩擦生熱燃燒,才會在夜空中劃出美麗的流星。有時候流星體太多,就會形成流星雨,像是每年8月的英仙座流星雨就是觀星族的最愛。
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那裡有數十萬顆大小不一的小行星。最大的穀神星直徑約950公里,但大多數都很小。天文學家持續觀察這些小行星,因為它們可能會對地球造成威脅。說到這裡,大家是不是對夜空中的星星更有概念了呢?
恆星、行星、衞星差在哪?3分鐘搞懂差異
每次抬頭看夜空,那些閃閃發亮的天體是不是讓你很困惑?其實它們分成恆星、行星和衞星三種,差別主要在於會不會自己發光、怎麼運動的。今天就來用最簡單的方式,讓你快速搞懂它們的不同!
首先最明顯的差別就是「會不會發光」。恆星像太陽那樣,自己就會發光發熱,因為內部在進行核融合反應。而行星和衞星都是靠反射恆星的光才會亮,就像月亮反射太陽光那樣。再來要看它們的運動方式,恆星的位置相對固定(雖然其實也在動,但肉眼很難發現),行星會繞著恆星轉,衞星則是繞著行星轉。
這裡幫大家整理一個簡單的比較表:
類型 | 會不會發光 | 運動方式 | 例子 |
---|---|---|---|
恆星 | 會 | 位置相對固定 | 太陽、天狼星 |
行星 | 不會 | 繞恆星公轉 | 地球、火星、木星 |
衞星 | 不會 | 繞行星公轉 | 月球、木星的衛星 |
行星和衞星還有一個重要差別就是大小。通常行星比繞它轉的衞星大很多,像地球就比月球大得多。不過要注意的是,有些行星的衛星其實滿大的,比如木星的衛星「木衛三」就比水星還大,但因為它繞木星轉,所以還是被歸類為衛星。
說到運動軌道,行星的軌道通常比較接近圓形,而且都在差不多同一平面上繞太陽轉。衛星的軌道就比較多樣化,有些是圓形,有些是橢圓形,軌道傾角也各不相同。像冥王星的衛星「凱倫」軌道就很特別,它們簡直像在跳雙人舞一樣互相繞轉。
為什麼有些星體會發光?原來跟這個有關!每次抬頭看夜空,那些閃爍的星星總讓人好奇它們是怎麼發光的。其實這跟星體內部的「核融合」反應有直接關係,就像一個超級大的天然發電廠在運作一樣。恆星之所以能持續發光發熱,是因為它們的質量夠大,能把氫原子擠壓在一起變成氦原子,這個過程會釋放出驚人的能量,也就是我們看到的光和熱。
不過不是所有天上會發光的都是恆星喔!像我們太陽系的行星本身不會發光,它們只是反射恆星的光而已。而彗星發光則是因為太陽加熱讓彗星表面的冰昇華,形成漂亮的彗尾。來看看不同星體發光的原因有什麼不同:
星體類型 | 發光原因 | 持續時間 |
---|---|---|
恆星 | 內部核融合反應 | 數十億年 |
行星 | 反射恆星光芒 | 只要恆星存在 |
彗星 | 太陽加熱釋放氣體 | 經過近日點時 |
超新星 | 恆星爆炸 | 數週至數月 |
說到恆星的發光過程,其實跟它們的質量有很大關係。質量越大的恆星,內部的壓力跟溫度就越高,核融合反應就越激烈,所以看起來會更亮。像天狼星就比太陽亮23倍,就是因為它的質量比太陽大很多。而質量小的紅矮星,雖然壽命超長,但亮度就相對黯淡許多。
有趣的是,恆星發出的光還會因為溫度不同而呈現不同顏色。溫度高的恆星會偏藍白色,溫度低的則會偏紅色。這就像我們用瓦斯爐煮飯時,火焰溫度越高顏色越藍的道理一樣。下次晚上看星星時,不妨注意看看它們的顏色,就能大概知道那顆恆星的溫度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