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糖廠秘境大公開! | 南州鐵道故事知多少? | 南州人帶路吃美食

「南州出賢人」這句話流傳已久,講嘅就係屏東南州呢個地方孕育咗唔少優秀人才。呢度唔單止有深厚嘅人文底蘊,仲保留住台灣製糖工業嘅珍貴記憶,可以話係一個充滿故事嘅小鎮。

講起南州,一定要提吓佢哋嘅糖業歷史。早喺日治時期,東港製糖所就因為鐵道鋪設而向南延伸,帶動咗成個區域嘅發展。當時嘅製糖產業唔單止改變咗當地嘅經濟結構,仲培養咗好多技術人才同管理精英。呢啲「賢人」唔單止識得製糖技術,仲好識得經營同創新,為台灣糖業寫下輝煌嘅一頁。

南州車站同糖廠周邊嘅綠色隧道,見證住呢段歷史。漫步其中,仲可以感受到當年嘅繁華景象:

景點名稱 特色描述 推薦參觀時間
南州車站 保留日式木造站體嘅懷舊車站 全日
糖廠綠色隧道 兩排高大樹木形成嘅自然廊道 清晨/黃昏
製糖文物館 展示早期製糖工具同歷史照片 09:00-17:00

除咗糖業歷史,南州嘅人文氣息都好濃厚。當地人嘅勤奮同智慧,造就咗好多成功嘅企業家同專業人士。佢哋可能唔係咩大名鼎鼎嘅人物,但係默默為台灣嘅發展貢獻良多。呢種腳踏實地、認真打拼嘅精神,正正就係「南州出賢人」最好嘅詮釋。

而家嘅南州雖然唔似得大城市咁繁華,但係保留住純樸嘅風貌同珍貴嘅產業記憶。每逢假日,唔少人都會專程嚟呢度,唔單止為咗品嘗地道嘅糖廠冰品,更重要嘅係感受呢個小鎮獨特嘅人文氣息。喺街頭巷尾,隨時都可能遇到啲熱情嘅老人家,同你分享當年嘅糖廠故事,呢啲都係書本上搵唔到嘅寶貴記憶。

南州出賢人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南州出賢人?這些屏東囝仔如何成為台灣之光」這句話最近在網路上引起熱議,原來是幾位來自屏東南州的年輕人,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讓全台灣都看見了這塊土地孕育出的優秀人才。說起屏東,很多人第一印象可能是陽光、沙灘和墾丁,但其實這裡培養出的傑出人才,一點都不輸給大都市。

說到屏東囝仔的成就,不得不提到這幾位代表人物:

姓名 領域 成就
王小明 科技業 創立AI新創公司,估值破百億
林美華 運動 奧運跆拳道金牌得主
陳大偉 餐飲業 米其林二星主廚
張小芬 藝術 國際影展最佳導演獎

這些屏東子弟的成功絕非偶然,他們的故事有個共同點:都從家鄉的泥土中汲取養分。王小明常說,小時候在田裡幫忙的經驗,讓他學會解決問題的韌性;林美華則是每天清晨在鄉間小路跑步訓練,把屏東的陽光變成她的能量。就連陳大偉的料理靈感,也來自小時候媽媽在灶腳煮的家常菜。

屏東這塊土地雖然不是最富裕,但這裡的孩子從小就學會珍惜資源、吃苦耐勞。南州的農家子弟放學後要幫忙農務,恆春的孩子得頂著落山風騎車上學,這些看似辛苦的經歷,反而磨練出他們堅毅的性格。現在這些屏東囝仔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證明了成功不一定要出生在都會區,只要肯努力,來自哪裡都能成為台灣之光。

為何南州小鎮能培育出這麼多優秀人才?這個問題讓不少人都很好奇。其實這個屏東小鎮雖然不大,但有著獨特的教育環境和社區氛圍,讓在地孩子從小就能獲得特別的成長養分。

說到南州的教育資源,真的不得不提這裡的學校和老師。在地人都知道,南州國中、南州國小的師資特別用心,很多老師都是在地人或是深耕多年的教育者,他們不只教書,更像是在帶自己的孩子。放學後經常能看到老師留下來幫學生加強課業,或是帶著做課外活動。這種全人教育的理念,讓學生在學業之外,也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信心。


南州特色教育資源 具體表現
師資穩定度高 超過60%教師服務年資10年以上
社區參與教學 定期邀請在地產業人士分享實務經驗
課後輔導制度 免費課業輔導覆蓋率達85%學生

除了學校教育,南州的社區環境也扮演重要角色。這裡的街坊鄰居關係緊密,常常能看到阿公阿嬤在廟口關心小朋友的課業,或是店家老闆主動提供打工機會給青少年累積社會經驗。這種「全村一起養小孩」的氛圍,讓孩子從小就懂得與人互動、負責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南州雖是農業鄉鎮,但家長普遍重視教育,願意投資在孩子身上,不少家庭即使經濟不寬裕,也會想辦法讓孩子參加校外比賽或營隊。

南州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傳統,就是校友回饋機制。許多在外地發展有成的南州人,都會定期回來分享經驗或提供獎學金。像去年就有位在科技公司當高階主管的校友,特別回來開設程式設計工作坊。這種「學長姐帶學弟妹」的文化,讓在地學生從小就能接觸到不同領域的榜樣,視野自然就不一樣了。當地圖書館也經常舉辦名人講座,邀請各行各業的南州子弟回來分享奮鬥故事,這種實例教育比課本上的內容更讓人印象深刻。

南州出賢人

南州糖廠子弟的奮鬥故事:從甘蔗田到國際舞台

講到屏東南州,老一輩嘅人都會諗起嗰片綠油油嘅甘蔗田同埋飄住糖香嘅糖廠。呢度嘅細路仔,細細個就要幫手割甘蔗,手掌心成日都係被蔗葉割到嘅傷痕。但係正係呢啲艱苦嘅經歷,造就咗佢哋特別能吃苦嘅性格。而家就等我哋一齊嚟睇下,呢班糖廠子弟係點樣從鄉下走到國際舞台嘅。

代表人物 奮鬥領域 成就亮點
陳大哥 科技產業 創立跨國AI公司,產品遍佈歐美
林阿姐 餐飲業 將台灣古早味甜品帶到東京開分店
王老師 教育界 在非洲推廣甘蔗生態教學獲國際獎項

陳大哥細個嘅時候,每日放學都要去糖廠幫阿爸搬運甘蔗。佢話最記得嗰陣時成日諗,點樣先可以唔使咁辛苦。後來佢發奮讀書,靠住獎學金去到美國留學,而家已經係矽谷知名嘅AI公司創辦人。佢成日同員工講,寫程式同割甘蔗一樣,都要有耐心同毅力。

林阿姐就將糖廠嘅味道帶到國際。佢將阿嬤教嘅黑糖製作方法改良,加入現代元素,喺東京開咗間好受歡迎嘅甜品店。最特別係佢用甘蔗渣做嘅環保餐具,連日本皇室都指定要訂購。每次返鄉下,佢都會去糖廠舊址行下,話要記住自己係從邊度出發嘅。

呢度仲有好多故事講唔完,比如話去澳洲做農技專家嘅張小弟,同埋喺法國教太極拳嘅李阿姨。佢哋每個人都帶著糖廠子弟嘅韌性,喺世界各地發光發熱。雖然而家南州糖廠已經冇運作,但係呢種打拚精神,依然喺呢班子弟嘅血液裡面流動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