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穴道按摩5招,告別水腫超簡單 | 按這3個排水穴位,消腫效果超有感 | 中醫師私藏!排水穴道按摩秘訣

最近天氣悶熱潮濕,整個人都覺得腫腫的很不舒服對吧?其實這跟體內濕氣太重有關,這時候按壓「排水穴位」就超級有用啦!中醫說這些穴位可以幫助身體代謝多餘水分,讓你不會整天覺得身體沉甸甸的。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超實用的排水穴位,每天按一按,水腫bye bye~

首先一定要知道的就是「三陰交」這個萬能穴位,它在腳踝內側往上約四指寬的地方。這個穴位超神奇,不僅能排水消腫,對女生經期不順也很有幫助。我習慣在睡前用拇指按壓,每次按個3-5分鐘,按完會覺得腳比較輕盈。不過孕婦要特別注意,這個穴位可能會引起宮縮,千萬不要亂按喔!

再來介紹「陰陵泉」,位置在小腿內側、膝蓋下方凹陷處。這個穴位特別適合久坐的上班族,因為它專門對付下半身水腫。我同事阿明之前穿襪子都會有勒痕,按了兩週這個穴位後改善超多。按壓時可以用指關節稍微用力畫圈,效果會更好。

最後要推薦「水分穴」,在肚臍正上方約一指寬的位置。這個穴位超適合飯後覺得肚子脹脹的時候按,我媽都說按完會比較想上廁所,整個人都輕鬆許多。不過要記得,按壓前最好先搓熱雙手,才不會讓肚子受涼。

穴位名稱 位置 最佳按壓時間 小技巧
三陰交 腳踝內側往上四指 睡前 用拇指垂直按壓
陰陵泉 小腿內側膝蓋下方 久坐後 用指關節畫圈按摩
水分穴 肚臍上方一指 飯後30分鐘 先搓熱雙手再按

最近我開始養成每天洗澡時順便按摩這些穴位的習慣,發現真的比較不容易水腫。特別是早上起床臉不會那麼浮腫,化妝都比較服貼。中醫師還教我可以搭配喝紅豆水,效果會更好。不過要提醒大家,如果水腫情況很嚴重或是按壓後沒有改善,還是要去看醫生比較保險喔!

排水穴位


排水穴位按摩全攻略!中醫師教你5分鐘消水腫小技巧

最近天氣悶熱,是不是覺得整個人腫腫的?特別是下午過後,腳踝跟手指都變得緊繃繃的。其實這很可能是體內水分代謝不良造成的水腫問題!今天就要來分享幾個中醫師推薦的穴位按摩法,只要每天花5分鐘按壓這些關鍵穴位,就能幫助身體排水消腫,讓整個人輕鬆不少。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首先來認識幾個超有效的排水穴位:

穴位名稱 位置 按壓方式 功效
三陰交 腳踝內側上方四指寬處 用拇指按壓3-5秒,重複10次 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足三里 膝蓋下方四指寬,脛骨外側 用指節按壓並畫小圈 調節脾胃功能幫助排水
合谷穴 手背拇指與食指骨頭交接處 用另一手拇指深壓 促進全身代謝

按摩時記得要保持呼吸順暢,力道要適中,不要太輕沒感覺,也不要太用力到會痛的程度。建議可以在洗完澡後進行,這時候身體比較放鬆,效果會更好。如果是久坐的上班族,每隔1-2小時就可以簡單按壓合谷穴,幫助促進循環。

除了穴位按摩,搭配一些生活小習慣效果會更明顯。比如說早上起床可以先喝杯溫開水,幫助喚醒代謝系統;飲食方面也要注意不要太鹹,避免鈉攝取過多造成水分滯留。如果水腫情況持續很久都沒有改善,建議還是要去看醫生檢查一下比較安心喔!

為什麼按這些穴位能排水?中醫經絡原理大公開,這可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智慧啊!中醫認為人體就像一個小宇宙,經絡就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當這些通道堵住時,水分代謝就會出問題,這時候按壓特定穴位就能幫助疏通,讓身體多餘的水分順利排出。

你可能會好奇,到底哪些穴位這麼神奇?其實啊,這些穴位大多分布在脾經、腎經和膀胱經上,因為中醫理論中這幾條經絡主導著水液代謝。像是最常見的「三陰交」穴,就是脾、肝、腎三條經絡的交會點,按壓這裡可以同時調節三個臟腑的功能。還有「陰陵泉」穴,專門幫助化解體內濕氣,對於容易水腫的人特別有效。


穴位名稱 位置 主要功效
三陰交 腳踝內側上方四指寬處 調節脾、肝、腎功能,改善水腫
陰陵泉 小腿內側,膝蓋下方凹陷處 祛濕利水,緩解下肢腫脹
足三里 膝蓋下方四指寬,脛骨外側 健脾和胃,促進水分代謝
湧泉穴 腳底前三分之一凹陷處 補腎利水,改善代謝循環

按壓這些穴位時,記得要用指腹以畫圈的方式輕輕按揉,力道要適中,不要太用力反而造成傷害。每個穴位按壓3-5分鐘,感覺到微微酸脹就是有在發揮作用了。特別是在早上起床或是晚上洗澡後,身體循環比較好的時候按,效果會更明顯。有些人按完會覺得想上廁所,這其實就是身體在排水的正常反應。

中醫講究的是整體調理,所以除了按壓穴位,平時也要注意不要吃太多生冷、重口味的食物,這些都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適當運動也很重要,因為流汗本身就是一種排水的方式。如果水腫問題很嚴重,建議還是要找專業中醫師把把脈,看看是不是有其他需要調理的地方。

排水穴位

最近天氣悶熱又常下雨,水腫問題特別嚴重對吧?早上起床照鏡子發現臉腫得像包子,真的會讓人一整天心情都不美麗。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睡前按這3個排水穴位,隔天起床臉不腫了」的小秘訣,這幾個穴位都是我長期對抗水腫的救命恩人,按壓時會有點酸脹感是正常的,記得搭配深呼吸效果更好喔!

首先是最重要的「承漿穴」,位置在下巴正中央凹陷處。這個穴位能促進臉部淋巴循環,我習慣用中指指腹輕輕畫圈按壓30秒。按壓時可以想像把多餘水分往下導引的感覺,搭配溫熱毛巾敷臉效果會更明顯。記得力道要適中,太用力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再來是耳後的「翳風穴」,這個穴位超多人忽略但其實超有用!位置在耳垂後方的凹陷處,用拇指和食指夾住耳垂,往後方輕輕按壓就能找到。我通常會左右各按1分鐘,按完會有種臉部緊實的感覺。這個穴位特別適合容易在生理期前水腫的女生,睡前按壓能預防隔天的腫脹感。

最後是手腕內側的「內關穴」,距離手腕橫紋約三指寬的位置。這個穴位雖然不在臉上,但中醫認為它能調節全身水分代謝。我習慣用拇指深壓並維持10秒後放開,重複5次。按壓時可以順便活動手腕,幫助氣血循環更順暢。

穴位名稱 位置 按壓方式 最佳按壓時間
承漿穴 下巴正中央凹陷處 中指畫圈按壓30秒 睡前1小時
翳風穴 耳垂後方凹陷處 拇指食指夾按1分鐘 洗澡後
內關穴 手腕內側距橫紋三指寬 拇指深壓10秒x5次 任何空檔時間

這三個穴位我通常會整套做完,大概花不到5分鐘時間。記得按壓前先搓熱雙手,效果會更好。有時候工作太累懶得全套,至少會按內關穴搭配抬腿,這樣隔天臉也不會腫得太誇張。按壓時可以搭配喜歡的精油或乳液,順便做個簡單的臉部按摩,整個過程會更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