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伏五度到底是什麼?音樂人必懂 | 隱伏五度常見嗎?實際案例解析 | 為什麼要避免隱伏五度?專家説

最近在學音樂理論的朋友一定常聽到「隱伏五度」這個專業術語,其實它就是指在兩個聲部之間,從完全五度進行到完全八度的和聲進行。這種看似簡單的音樂現象,卻在作曲時藏著不少需要注意的眉角,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這個有趣的音樂概念。

在傳統和聲學中,隱伏五度被視為需要避免的進行方式之一。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因為這種進行會讓兩個聲部的旋律線條聽起來太過平行,缺乏獨立性。不過有趣的是,在某些特定情況下,作曲家還是會故意使用隱伏五度來創造特殊效果。比如在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中,就能找到不少巧妙運用隱伏五度的例子。

隱伏五度類型 特徵描述 常見使用情境
直接隱伏五度 兩個聲部同向進行到五度 通常需要避免
間接隱伏五度 一個聲部保持,另一個移動 可用於特殊效果
反向隱伏五度 兩個聲部反向進行 較為自由使用

說到五度這個音程,它在音樂中真的是個神奇的存在。從物理學角度來看,五度是最和諧的音程之一,泛音列中第二個出現的就是它。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民族音樂都建立在五聲音階上,像是台灣原住民的歌謠就常常以五度音程為骨架。不過當五度變成「隱伏」狀態時,反而會產生一些需要特別留意的聲響效果。

在實際創作時,處理隱伏五度的技巧其實很生活化。比如我們可以把其中一個聲部改成反向進行,或是加入經過音來化解。有些現代作曲家更會刻意放大隱伏五度的特性,創造出懸疑或空靈的音樂氛圍。下次聽古典樂時,不妨特別注意弦樂四重奏中中提琴和大提琴的互動,常常能發現隱伏五度的巧妙運用。

隱伏五度


音樂新手必看!什麼是隱伏五度?簡單解釋給你聽

最近在學作曲或和聲的朋友,應該常常聽到「隱伏五度」這個專業術語吧?第一次聽到真的會一頭霧水,今天就來用最簡單的方式解釋給大家聽,讓你秒懂這個音樂理論中的重要概念!

隱伏五度其實是和聲學中的一種禁忌進行,簡單來說就是兩個聲部從非五度的音程「偷偷」移動到五度時,會讓音樂聽起來很突兀。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高音部與低音部同時往同方向移動時,比如從三度跳到五度,就會形成所謂的「隱伏」。為什麼要避免呢?因為這樣會讓和聲進行變得很單調,失去音樂的層次感。

想知道您2025年的運勢嗎?

免費線上占卜,查看您的本年運程,掌握未來發展!

免費AI八字算命排盤

讓我們用實際例子來看更清楚:

進行方式 範例 是否為隱伏五度
同向進行 C→G 與 E→B
反向進行 C→G 與 E→D
斜向進行 C→C 與 E→G

從表格可以看出,只有當兩個聲部「一起往上或往下」移動到五度時,才會形成隱伏五度。如果是反向或斜向進行就沒問題。這個概念在古典音樂中特別重要,因為那時候的作曲家很講究和聲的流暢性。不過現代流行音樂就沒那麼嚴格了,有時候為了特殊效果反而會刻意使用呢!

說到實際應用,如果你在寫四部和聲作業時,老師一定會特別強調要檢查有沒有隱伏五度。最常見的錯誤就是高音的旋律線和低音貝斯聲部不小心形成了這種進行。建議大家可以多聽巴哈的聖詠曲,裡面幾乎找不到隱伏五度,這就是標準的範本啦!

什麼時候會出現隱伏五度?這些情況要特別注意。隱伏五度是音樂理論中一個容易被忽略但很重要的概念,特別是在寫和聲進行時,一不小心就會踩到這個地雷。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在哪些情況下容易出現隱伏五度,以及該怎麼避免。


首先,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在兩個聲部同向進行到完全五度時。比如說,高音部從C到D,低音部從F到G,這樣就形成了D-G的完全五度。雖然單看這兩個音程沒問題,但如果前後的和聲進行不夠流暢,就會產生隱伏五度的問題。另一個要注意的是在終止式的地方,特別是當外聲部(高音和低音)都用跳進的方式解決到主音時,很容易不小心就寫出隱伏五度。

下面整理幾個容易出現隱伏五度的情境:

情境 例子 解決方法
同向進行到完全五度 高音C→D,低音F→G 改變其中一個聲部的進行方向
終止式跳進 高音7→1,低音4→1 讓其中一個聲部級進
平行三度後接五度 前一小節三度,後一小節五度 檢查聲部進行是否自然
內聲部突然跳躍 中音部突然跳進五度 保持聲部平穩進行

在實際創作時,除了要注意這些規則外,更重要的是要用耳朵聽。有時候理論上看似有問題的進行,實際聽起來卻很自然。反之,有些看起來沒問題的寫法,演奏出來反而會覺得卡卡的。建議大家在寫完一段和聲後,一定要彈出來聽聽看,感受一下聲部進行的流暢度。

隱伏五度

為什麼音樂創作要避免隱伏五度?專業老師告訴你這個問題其實跟音樂的聽覺感受有很大關係。隱伏五度指的是兩個聲部從同一個音程移動到純五度,這種進行在古典和聲學中被認為會破壞聲部的獨立性,讓音樂聽起來太過平板。就像我們台灣人吃滷肉飯講究層次感一樣,音樂也要有豐富的聲部線條才夠味啦!

先來看看隱伏五度最常出現的兩種情況:

情況 例子 問題點
同向進行 兩個聲部都往上或往下移動到五度 聲部失去獨立性
隱藏跳進 一個聲部保持不動,另一個跳進到五度 造成突兀的音響效果

很多剛學作曲的朋友會覺得,反正聽起來和諧就好,幹嘛管這麼多規則?但其實這些規範都是幾百年來音樂家們累積的經驗。就像我們煮菜要控制火候一樣,音樂創作也要注意這些細節,才能讓作品更有質感。特別是寫合唱或弦樂四重奏這類多聲部作品時,隱伏五度會讓聲部之間「黏在一起」,失去那種此起彼落的對話感。

台灣很多音樂科班的老師都會特別強調這個觀念,因為它關係到音樂的立體感。想像一下如果每個聲部都像平行移動的複製人,那聽起來多無聊啊!所以下次寫作業的時候,記得檢查一下聲部進行,避免不小心寫出隱伏五度喔。不過現代流行音樂比較沒這麼嚴格,但如果你想走古典或爵士路線,這個概念還是要好好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