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錢飯這樣煮最對味! | 路邊撿榆錢,簡單變美食 | 阿嬤的榆錢料理秘方
最近走在公園裡,總能看到地上散落著小小的榆樹果實,圓圓扁扁的樣子特別可愛。這些被老一輩叫做「榆錢」的小東西,可是承載著不少台灣人的童年回憶呢!記得小時候阿嬤總會帶著我們去撿榆錢,說這是老天爺賞賜的天然零食。
榆樹果實其實是榆樹的翅果,長得就像古代銅錢一樣,中間鼓鼓的邊緣薄薄的。每到夏天快結束時,成熟的果實就會隨風飄落,有時候整條巷子都鋪滿了「天然銅錢」,小朋友最愛撿來玩了。老一輩的人說,以前物資缺乏的時候,榆錢可是重要的食材喔!
榆樹果實小檔案 | |
---|---|
外形特徵 | 圓形翅果,直徑約1-2公分,中間凸起周邊薄如蟬翼 |
成熟季節 | 台灣約在8-9月間 |
食用方式 | 可生食、煮湯或拌麵粉蒸熟 |
特殊用途 | 傳統中藥材,有清熱利尿功效 |
說到榆錢的吃法,現在年輕人可能比較陌生了。我記得阿公說過,他們那個年代會把新鮮的榆錢洗乾淨,拌點鹽巴和麵粉,上鍋蒸熟就是一道美味的「榆錢飯」。有時候也會拿來煮湯,加點排骨和紅蘿蔔,湯頭會帶點特殊的清甜味。現在偶爾還能在一些傳統市場看到老人家在賣榆錢,不過要碰運氣就是了。
前陣子還看到新聞,有位80多歲的阿嬤為了摘榆錢,居然爬上12公尺高的榆樹,在樹上一待就是5個小時!鄰居都嚇壞了,但阿嬤笑說這可是她每年最期待的事情,摘回來的榆錢除了自己吃,還會分送給街坊鄰居。這種對傳統食材的執著,真的讓人很感動呢。
榆樹在台灣其實很常見,尤其是在鄉間小路或老社區裡。要辨認榆樹很簡單,除了看它特有的鋸齒狀葉子外,夏天過後觀察地上有沒有掉落的翅果也是好方法。下次看到榆樹果實,不妨撿幾顆回家試試看,說不定會愛上這種古早味喔!
最近好多人在問「台灣哪裡可以找到野生榆樹果實?在地人帶路」,其實台灣的榆樹雖然不像其他常見樹種那麼多,但只要知道幾個在地人常去的點,還是有機會採集到這些可愛的小果實的。今天就來分享幾個我實際走訪過的地點,順便告訴大家一些小技巧,讓大家採集時能更順利。
首先要注意的是,榆樹果實成熟的季節通常在3-5月,現在8月底可能已經過了最佳採集期,但可以先記下來明年再去。這些果實長得像小圓盤,邊緣有薄翅,風一吹就會旋轉飄落,超級可愛的!採集時建議帶個小網子或容器,因為它們很容易被風吹走。
地區 | 具體位置 | 最佳時間 | 備註 |
---|---|---|---|
新北烏來 | 信賢步道沿線 | 4月中旬 | 靠近溪邊的榆樹較多 |
台中大坑 | 6號步道中段 | 3月底 | 要往步道外圍找 |
南投溪頭 | 大學池周邊 | 5月初 | 遊客多要早點去 |
宜蘭太平山 | 見晴懷古步道 | 4月下旬 | 海拔較高成熟較晚 |
採集榆樹果實其實滿看運氣的,因為它們成熟後很快就會被風吹散。我自己的經驗是,最好選個沒什麼風的清晨去,這樣果實掉落的數量會比較多。另外記得要穿長袖長褲,因為這些地方通常蚊子也不少。採到的果實可以帶回家做種子標本,或是試著種看看,不過榆樹種子發芽率不是很高,要多試幾次。
如果想增加找到的機率,可以多問問當地的老人家,他們通常都知道哪裡有老榆樹。像我有次在苗栗南庄就靠著雜貨店老闆的指點,找到一整排結滿果實的榆樹。記得要帶著尊重自然的心態去採集,不要一次拿太多,留一些給小動物們當食物,也讓樹木能繼續繁衍下去。
榆樹果實什麼時候成熟?採摘最佳時機大公開
最近走在路上發現好多榆樹開始結果實了耶!你是不是也好奇「榆樹果實什麼時候成熟?採摘最佳時機大公開」這個問題呢?其實啊,榆樹的果實成熟時間跟品種和氣候有很大關係,在台灣的話大概從3月到5月都能看到不同品種陸續成熟,不過最集中的採收期還是落在4月中下旬啦!
先來講講怎麼判斷果實熟了沒~成熟的榆樹果實會從青綠色轉成淡黃色或帶點紅褐色,摸起來有點軟軟的,而且會自然從樹上掉下來。這時候你輕輕搖晃樹枝,成熟的果實就會像下雨一樣啪嗒啪嗒掉下來,超療癒的!不過要提醒大家,採的時候最好選早上或傍晚,避開正午太陽太大的時段,這樣果實比較不會因為太熱而爛掉喔。
下面幫大家整理台灣常見榆樹品種的結果時間表:
品種名稱 | 開花時間 | 果實成熟期 | 特徵 |
---|---|---|---|
台灣榆 | 1-2月 | 3-4月 | 果實較小,帶絨毛 |
山榆 | 2-3月 | 4-5月 | 果實偏紅,味道較甜 |
光葉榆 | 12-1月 | 3月中下旬 | 果實光滑無毛 |
採摘的時候記得帶個籃子或布袋,不要用塑膠袋裝喔,因為不透氣會讓果實悶壞。還有啊,看到樹下有掉落的果實也可以撿,這些通常都是熟度剛好的,但要注意有沒有被蟲咬或發霉。採回來的果實最好當天就處理,可以做成蜜餞或是曬乾保存,放太久會出水變質。如果是第一次採榆樹果,建議先少量試試看,確認自己會不會過敏再大量採收~
為什麼老一輩台灣人特別愛吃榆錢飯?這個問題其實藏著滿滿的時代記憶與生活智慧。在物資匱乏的50、60年代,榆錢這種隨處可得的野菜,成了家家戶戶餐桌上的救命糧。老一輩人常說「吃榆錢,保平安」,不只是因為它好種好採,更因為它背後代表著台灣人刻苦耐勞、就地取材的生活哲學。
榆錢飯的做法簡單卻充滿巧思,老阿嬤們會把新鮮榆錢洗淨後,跟地瓜簽或少量白米一起炊煮。榆錢自帶的黏性能讓飯粒更Q彈,還帶著淡淡的清香。那個年代連醬油都是奢侈品,大家就配著醃蘿蔔或豆腐乳吃,反而吃出最純樸的美味。現在年輕人可能很難想像,當年放學回家聞到榆錢飯的香氣,就是最幸福的時刻了。
榆錢飯的時代意義 | 現代視角 |
---|---|
戰後糧食短缺的替代主食 | 養生野菜料理 |
免費的自然資源 | 超市罕見的特殊食材 |
阿嬤的節儉智慧 | 懷舊古早味 |
說起榆錢飯,老一輩眼睛都會發亮。他們總愛回憶小時候跟著大人去摘榆錢,要選嫩葉才不會苦,還要避開農藥噴灑的區域。採回來的榆錢得仔細挑揀,混到桑葉或雜草就糟糕了。這種親手採集、料理的過程,讓簡單的一餐變得格外珍貴。現在有些鄉下地方還保留這個傳統,甚至發展出榆錢飯糰、榆錢粥等新吃法,但老一輩最懷念的,還是用大灶柴燒出來的那股焦香味。
有趣的是,榆錢飯的流行也跟台灣氣候有關。榆樹耐旱又生長快速,特別適合台灣的環境。春天三四月榆錢最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把握時節採收,曬乾後還能保存到冬天。這種順應自然的生活方式,現在看來反而很符合永續飲食的概念。有些老農還會笑著說,當年吃榆錢飯是不得已,現在倒變成養生達人追捧的超級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