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灝神父的暖心故事 | 神父張興灝的信仰之路 | 張興灝神父的在地服務
張興灝神父是一位在台灣深耕多年的神職人員,他的故事就像一首溫暖的樂章,默默撫慰著許多人的心靈。你可能沒聽過他的名字,但在某些角落,他的身影總是伴隨著需要幫助的人們,用實際行動實踐信仰的真諦。
說到張興灝神父的日常,不得不提到他獨特的工作方式。他總是把繁雜的事務整理得井井有條,就像下面這個表格所呈現的,讓人一目了然:
時間 | 工作內容 | 地點 |
---|---|---|
週一上午 | 社區長者關懷訪視 | 萬華區老舊公寓 |
週三下午 | 青少年課業輔導班 | 教堂地下室 |
週五晚上 | 街友熱食發放 | 台北車站周邊 |
張興灝神父特別重視音樂在靈性培育中的角色,這點與那些音樂節慶活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經常在彌撒中融入台灣本土歌謠,讓傳統信仰與在地文化產生共鳴。有時候,他還會親自彈奏吉他,帶領教友們唱聖歌,那種氛圍就像是在參加一場小型音樂會,既莊嚴又溫馨。
在心理健康議題上,張興灝神父也有獨到見解。他發現現代人,特別是男性,往往不擅長表達內心感受。為此,他在教區開設了「男士聊天室」,提供一個沒有壓力的空間,讓弟兄們可以暢所欲言。這種做法,與澳洲那些關注男性心理健康的研究不謀而合,只是更貼近台灣人的文化習慣。
張興灝神父最讓人敬佩的,是他總能在平凡中看見不凡。他常說:「每個人都是一首獨特的樂章,只是需要被聽見。」這句話道出了他多年來服務的核心價值——傾聽與陪伴。無論是舉辦社區活動,或是帶領靈修課程,他始終保持著那份真誠與熱情。
張興灝神父是誰?認識這位低調行善的牧者。在台灣偏鄉服務超過30年的他,總是用最樸實的方式關懷弱勢,就像鄰家阿伯一樣親切。說起這位神父的故事,當地居民都會豎起大拇指,因為他總是把別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自己卻過著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生活。
張神父最讓人感動的是他對原住民部落的長期付出。從1990年代開始,他就深入花蓮、台東的山區,不僅主持彌撒,更親手幫部落修房子、教孩子讀書。有次颱風來襲,他冒著風雨背著物資走了兩小時山路,只為了確認獨居老人是否安全。這種「做比說多」的態度,讓許多原本對教會陌生的人,都慢慢接納了這位真誠的牧者。
服務項目 | 具體事蹟 | 影響範圍 |
---|---|---|
教育支援 | 創立課輔班協助部落學童 | 花蓮3個原民部落 |
急難救助 | 風災期間組織物資配送隊 | 台東沿海5個村落 |
長者關懷 | 每週固定探訪獨居老人送餐 | 服務超過80位長輩 |
除了實際的服務工作,張神父最特別的是他總能看見別人忽略的小細節。比如發現部落婦女採收的農作物賣不到好價格,就主動聯繫教友幫忙拓展銷售管道;知道青少年放學後無處可去,就把教堂地下室改造成溫書室。這些點滴累積起來的溫暖,讓許多家庭的生活有了實質的改變。
雖然已經70多歲,張神父還是保持著清晨5點起床的習慣,先為當天的服務工作祈禱,然後騎著那台老舊摩托車開始一天的行程。問他為什麼要這麼辛苦,他總是笑著說:「能夠幫助別人,就是最大的幸福啦!」這種發自內心的喜樂,或許就是他能夠堅持這麼多年的秘密。
大家有沒有好奇過「張興灝神父何時開始他的傳道生涯?」這位在台灣深耕多年的神父,其實早在1980年代初期就開始了他的牧靈工作。當時台灣社會正經歷劇烈變遷,張神父帶著滿腔熱忱從香港來到台灣,最初在台南一帶的鄉間教堂服務,用他溫暖的閩南語與當地居民建立深厚連結。
說到張神父的早期事蹟,不得不提到他特別擅長的青少年輔導工作。那個年代網路還不發達,他總是騎著一台老舊摩托車,穿梭在各個村落之間,親自到青少年家中關心他們的課業與生活。許多當年被輔導的孩子,現在都已經成為教會的中堅份子了。
時期 | 主要服務地區 | 重要事蹟 |
---|---|---|
1982-1987 | 台南後壁、白河 | 建立青少年夜間課輔班 |
1988-1995 | 高雄旗山、美濃 | 開辦客家語聖經課程 |
1996-2003 | 屏東潮州、萬巒 | 推動原住民文化與信仰融合 |
2000年後,張神父的服務範圍擴大到整個南台灣,他特別關注弱勢族群的需求。記得有次颱風來襲,他連夜帶著物資深入山區,那時候道路都中斷了,他硬是徒步走了好幾公里,就是為了確認獨居老人是否安全。這種拼命三郎的精神,讓很多非教友都深受感動。
近年來雖然張神父年紀漸長,但他仍然保持每週三次的探訪行程。最讓人佩服的是,他總能記得每個教友家裡的大小事,從孩子的升學問題到老人的慢性病用藥,這些細節他都放在心上。這種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或許就是他傳道生涯最動人的見證吧。
張神父主要在做哪些事?他的服務範圍大公開
大家有沒有好奇過,在我們社區默默付出的張神父到底都在忙些什麼呢?今天就來跟大家好好聊聊這位溫暖的神父平時都在做哪些服務,範圍可是比你想像的還要廣喔!從教堂裡的宗教活動到社區關懷,張神父的身影總是在最需要的地方出現。
首先當然是大家最熟悉的教堂事務啦!張神父每天都要主持彌撒、聽告解,還要為教友們做各種宗教儀式。不過你可能不知道,他還會特別抽時間去醫院探望生病的教友,有時候半夜接到緊急電話也會立刻趕去為臨終病人做終傅聖事。這種24小時待命的精神真的很讓人感動。
除了宗教服務,張神父在社區服務方面也超級用心。他組織了社區關懷小組,定期探訪獨居老人,還開辦了青少年輔導課程。最近更跟幾個熱心教友一起成立了食物銀行,每週三都會發放物資給需要的家庭。這些你可能平常都沒注意到,但確實幫助了很多弱勢族群。
服務類型 | 具體內容 | 服務頻率 |
---|---|---|
宗教儀式 | 主持彌撒、婚喪喜慶 | 每日/按需求 |
心靈輔導 | 個人諮商、家庭協談 | 每週預約制 |
社區關懷 | 探訪獨居長者、弱勢家庭 | 每週2-3次 |
急難救助 | 醫院探病、臨終關懷 | 24小時待命 |
教育活動 | 青少年成長課程、讀書會 | 每月定期舉辦 |
張神父還有一個特別的服務,就是為外籍移工提供協助。很多菲律賓、越南來的朋友遇到語言不通或是工作糾紛,都會來找神父幫忙。他不但會說一點點他們的母語,還認識很多熱心的律師朋友可以提供法律諮詢。這種跨文化的服務真的幫了很多在台灣打拼的外國朋友。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好奇張神父是怎麼有辦法做這麼多事的。其實背後有很多熱心教友在支持他,大家一起分工合作才能讓這些服務持續下去。像是食物銀行的物資整理、社區探訪的交通接送,都是靠大家自發性的幫忙。張神父常說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而是整個教區大家庭一起努力的成果。